首页 > 公共数据 > 数据解读

改革开放40年 山西农业农村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40年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

2018-11-13
【字体:

  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开创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新局面,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粮畜菜果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取得新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山西农村顺应商品经济的大潮,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其创造性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新路子。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振兴畜牧业工程、设施蔬菜建设工程、水果“双增”(增产增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全省粮畜菜果等产业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取得新突破。 

  (一)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粮食总产量迈上130亿公斤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粮食扶持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科技应用力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突出山西地域特色。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省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35.4亿公斤,比1978年的70.7亿公斤增长91.5%。1978年-199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相继登上了70亿公斤、80亿公斤、90亿公斤和100亿公斤的台阶。1997年--2009年又有5个年份粮食总产量超过100亿公斤。2010-2017年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00亿公斤迈上130亿公斤台阶,其中2014年达到138.7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粮食产量的快速增长,标志着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迈上130亿公斤台阶。 

  (二)全省主要畜种生产实现快速增长,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品种结构更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启动畜牧业振兴工程,出台牛羊发展2013-2020年发展规划。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化经营,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一县一业”等畜牧重点县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和提升畜牧龙头企业为突破,积极构建鸡、猪、牛、羊现代畜牧产业,着力建设大草场、大园区、大龙头、大物流、大体系,努力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一系列规划和扶持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有力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的较快发展。 

  2017年全省生猪出栏822.8万头,比1978年增长2.0倍;牛出栏40.1万头,比1978年增长25.6倍;羊出栏590.5万只,比1978年增长5.3倍。2017年全省猪、牛、羊、禽出栏分别比2012年增长3.2%、18.3%、29.0%和52.0%,主要畜种的生产实现快速增长。 

  201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93.3万吨,比1978年增长5.1倍;禽蛋产量101.9万吨,比1978年增长25.1倍;奶类总产量78.1万吨,比1978年增长44.9倍。 

  在肉类产量普遍增加的同时,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品种结构更趋合理。2017年全省猪肉产量所占比重比2012年下降6.1%;牛肉产量、羊肉产量和禽肉产量所占比重分别比2012年上升0.5%、1.7%和4.5%。畜禽产品产量的全面大幅度增长,有效地丰富了副食品市场,品种结构的调整较好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食品构成和生活水平。 

  (三)全省设施蔬菜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带动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为进一步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10年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实施“设施蔬菜百万棚计划”,着力把设施蔬菜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省各地越来越多的村庄种上了设施蔬菜,全省蔬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1、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2017年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51.7万亩,比2007年增长1.5倍;2014年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最高值65.7万亩,比2007年增长了2.2倍,年平均增长18.1%。2017年全省设施蔬菜产量达到221.8万吨,比2007年增长2.3倍;2014年全省设施蔬菜产量达到最高值283.1万吨,比2007年增长3.2倍,年平均增长22.8%。2017年全省设施蔬菜平均单产4290公斤,比全省全部蔬菜平均单产高37.6%。 

  2、蔬菜集约化育苗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有集约化育苗中心20家,固定资产21080万元,育苗棚面积115亩,年育苗株数14600万株。各地在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中,积极引进优质、抗病、高产的蔬菜新品种,同时不断扩大蔬菜的育苗种类,目前,黄瓜、辣椒、番茄、樱桃番茄、尖椒、西葫芦等种植面积较大的蔬菜,已逐步实现集约化育苗。2014年全省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供苗率达到了35%。 

  3.设施蔬菜的发展带动了全省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山西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政府对集约化育苗技术的重点扶持,以及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我省建立、形成了一批专业蔬菜生产基地,全省蔬菜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蔬菜产量连年增长,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4.8万亩,比1980年增长83.8%;全省蔬菜产量达到794.2万吨,比1980年增长3.4倍;蔬菜单产3117公斤/亩,比1980年增长1.4倍。目前我省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2017年全省蔬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9%。榆次市、新绛县、夏县、长子县、清徐县、寿阳县、曲沃县等蔬菜生产大县,2017年蔬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蔬菜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四)全省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快速增长,出口水果实现新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省组织实施精品果园建设工程、果农素质提升工程和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以晋中盆地、晋南边山丘陵区、吕梁山南麓丘陵区三大水果产业带为重点,扩大果园面积,增加果品产量,提升果业“三品”即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扩大果品出口,提高水果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推动水果产业上档升级。 

  2017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539.3万亩,比1978年增长4.6倍,比2010年增长23.5%;全省水果总产量达到797.5万吨,比1978年增长24.9倍,比2010年增长80.6%。人均水果产量由1978年的12.8公斤,增加到2017年的216.0公斤。 

  山西水果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我省把水果出口平台建设作为全省农业发展的三大省级战略之一,通过平台建设为水果出口打开了一条大通道。随着水果出口平台的建设,现在全省已注册水果出口企业和合作社63家,出口额在1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12家。目前,全省已注册出口果园面积达到30余万亩,同时创建了临猗、万荣、平陆、芮城、盐湖区、吉县、隰县、翼城、祁县9个出口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5年--2017年,全省水果三年的出口量分别为17.8万吨、23.7万吨和36万吨,三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32.8%、33.2%和51.9%,连续三年水果出口量均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80%以上。通过实施品牌建设,山西水果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市场份额大大提高。“隰县玉露香梨”作为中国北方名梨“新秀”,与“运城苹果”、“吉县苹果”、“绛县樱桃”等畅销国内并远销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 

  二、新农村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全面开启 

  改革开放以来,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40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科学谋划,精心组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2006年省委召开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晋发[2006]13号)。全省先后实施了“四化四改”、两轮“五个全覆盖”、为农民群众办的“五件实事”,2014年又启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四大工程”,使全省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大力实施“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程,引领和带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2006年全省确定109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7至2011年五年间,每年确定2000个重点推进村,从2012年起,每年推进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通过集中财力、整合资源的方式,加快建设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省1.7万个新农村各项建设任务完成率达到98%以上,95%的村形成比较明显的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抓点的基础上,各地注重发挥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连片建设,提升规模效应。目前,全省所有农业县(市、区)都完成了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形成了300多个新农村建设连片发展区,连片建设、以县规划、整体推进的态势基本形成。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09年至2012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两轮 “五个全覆盖”工程,实现农村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四年间共投资600多亿元,新建通村水泥(油)路2.5万公里,改造中小学校舍9483所,建成6971个村级卫生室,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2万处,完成9638个村的村通广播电视任务,完成27763个行政村13.7万公里的农村街巷硬化任务,全省建成的便民店23929个,建成农家书屋28339个,完成28200个村的体育场所建设,28235个村完成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全省813所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和“送教下乡”所有学生学费全部免除,全省农民参保总人数达到1239.8万人。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完成。 

  (三)继续办好农村“五件实事”,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取得实效 

  2014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办好农村“五件实事”。全年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15.5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幼儿园312所,易地搬迁农村贫困人口10万人,配备保洁员7.3万名、垃圾收运车3.5万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名。在全省正式启动并全面铺开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四大工程”。2014-2016年,全省“四大工程”完成投资633.3亿元,改造农村(县、乡、村))公路7745公里;解决农村15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改扩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00个,农村幼儿园776所;集中解决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危房改造等178万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每年有1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同时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开展了300个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各市县也都开展了本级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提档升级。 

  (四)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发展成果正越来越多地惠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1、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山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省农村基础设施比2006年有了明显改善。2016年末,全省通公路的村占99.2%,提高3.1个百分点;通村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的村占75.3%,提高34.6个百分点;村内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的村占89.1%,提高46.8个百分点;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占92.8%,提高67.2个百分点。 

  2016年末,全省通电的村占99.7%,提高0.3个百分点;通电话的村占98.7%,提高3.4个百分点;安装有线电视的村占61.8%,提高14.7个百分点;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村占27.0%,提高17.1个百分点。全省实施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的乡镇占84.5%,提高17.3个百分点;实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乡镇占79.4%,提高54.8个百分点。全省实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占63.9%,提高45.9百分点。全省77.6%的村通宽带互联网,12.7%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2、基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山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省农村基本社会事业比2006年实现全面进步。2016年末,全省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的乡镇占70.6%,提高61.5个百分点。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占68.9%,提高58.1个百分点;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35.1%,提高21.1个百分点。 

  2016年末,全省有卫生室的村占83.6%,提高20.5个百分点;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占33.3%,提高6.8个百分点。全省100%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48.2%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37.1%的乡镇有商品交易市场。 

  三、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省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2017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88元,比1978年增长104.8倍,年均增长12.7%。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农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2017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8424元,比1978年增长91.6倍,年均增长12.3%。 

  (一)农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型消费支出占比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农民消费支出绝对量由1978年的食品、衣着、居住居前三,变为2017年的食品、居住、教育位居前三。2017年,食品、居住、教育、交通通讯四项支出占到消费总支出的75.6%。从增幅来看,1978年到2017年,山西农民交通、医疗、教育增幅居前三,年均增速分别为21.6%、19.2%、17.6%。同时,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占比提高。与1978年相比,2017年山西农民居住及服务类消费支出项目比重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人均居住支出占比22.6%,提高12.8个百分点;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占比12.2%,提高11.7个百分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13.4%,提高11.2个百分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比11.1%,提高10.4个百分点。 

  (二)膳食结构更趋合理,食品消费品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食品供应从过去的凭票供应转变为如今的充足供应,农民家庭的食品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食品消费构成看,粮食类消费支出的比例明显低于副食和其他食品消费支出,与1978年相比,2017年人均谷物、薯类、豆类等主食类产品消费量由279.5公斤下降到159.4公斤,人均肉类消费量由1.9公斤增加到10.6公斤,人均蛋类消费量由0.5公斤增加到10.15公斤。同时,“在外饮食”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2017年山西农民人均在外饮食126元,比1990年的7元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1.3%。 

  (三)服饰实现成衣时尚化,衣着消费显著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穿衣打扮不再缩手缩脚,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化,衣着消费向着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多样化不断发展,服装的功能从保暖御寒演变为个性魅力的一种体现。2017年山西农民衣着消费支出人均为578元,比1978年的13元增加565元,增长43.5倍,年均增长10.2%。 

  (四)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更加注重现代优质配套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之一便是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山西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拥有自有住房率高达91.7%,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7.4平方米,比1990年的16.5平方米增长1.3倍,平均每户住房价值达3.3万元,比1990年的0.4万元增长7.3倍。2017年,农民家庭住房建筑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砖混材料、砖瓦砖木的比例达到91.7%,住宅外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比例达86.1%,管道供水入户率达80.6%,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五)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追求享受高级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开始对自行车、缝纫机、钟表“三大件”的羡慕,到80、90年代把彩电、冰箱、洗衣机作为时尚的一种标志,再到现在智能手机、液晶电视、数码相机、空调、电脑、汽车等等各类时尚科技产品也都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经历了低级实用到高级享受的发展过程,生活质量不断跃上新的高度。到2017年末,山西农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分别达到89台、70.9台、107台、14.7台。另外,1992年以前,山西农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一直不足10元,到2017年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1028元,比1992年的4元增加1024元,增长了246倍。截止到2017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16.6辆,摩托车50.3辆,助力车47辆,移动电话222部,计算机34.9台。 

  (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大幅增加,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广大农民对子女及自身的教育培训愈加重视,对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向往,广场舞、电影放映、阅览室、文化广场、户外旅游等一系列娱乐休闲方式应运而生,相应的消费支出显著增加。2017年山西农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1127元,比1978年的2元增加1125元,增长562.2倍,年均增长17.6%。 

  (七)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保障水平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人们防病治病的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全省农村医疗机构不断健全,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2003年我国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轨,再到不断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资金支付最高限额的设定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力度的不断加大,山西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网越织越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缴费由财政全额补助,住院总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90%以上,贫困人口在县、市、省各级医院住院费用个人负担“136”封顶等政策,极大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山西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省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基础薄弱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了“三农”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宜居目标,走具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山西篇章。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人民政府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洪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2000921号  网站标识码:1410240020

联系电话:0357-6222148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洪洞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2402000402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